“涝死庄稼旱死草,冻伤石榴晒伤瓜,都不影响金银花。”10月中旬,正值金银花花期,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闫家村六组村民皇万合正忙活着组织人采摘金银花。
“去年,金银花卖了8万多元,亩收入超过1万元。”皇万合笑的合不拢嘴,说道:“这多亏了我们王春颜书记为我们趟出了一条致富的好路子。”
图为蒲城县闫家村党支部书记王春颜在查看金银花新品种长势。
闫家村地处渭北旱腰带,干旱少雨、土地贫瘠,过去主要以种小麦、玉米等为生,基本是靠天吃饭,是典型的贫困村。短短几年时间,闫家村在党支部书记王春颜带领下,大力发展金银花产业,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不足3000元增长到2020年底的21000元,金银花变成了村民兜里的“金疙瘩、银疙瘩”。
从“被判死刑”到结缘金银花
上世纪80年代,为了摆脱贫困,王春颜跟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选择了外出务工。他办沙发厂、卖水泥、揽工程、开建筑公司,经过多年打拼,在西安建筑行业小有名气。
然而,时间来到2010年,正当事业风生水起的时候,他却突然病倒了,被确诊为肝硬化腹水,继发肺部真菌感染,去了几家大医院,都被医生判了“死刑”。
“命都没了,挣这么多钱有啥用。”在生病的那段日子里,王春颜想明白了很多事情。在临死前,他想给这么多年吃苦受累陪他走南闯北的妻子留个念想。于是他变卖了公司股份,兜里揣着几百万,回到了老家闫家村。
他听说种中药材很挣钱,便上网搜寻“中药材种植”,首先跳出来的便是金银花。他发现这种作物耐旱、耐涝、耐冻,好伺候、收益好,便对妻子说:“给你种上几亩金银花吧,以后你的生活也有个收入保障。”
在妻子同意了他的想法后,王春颜准备放手一搏,便踏上了寻访金银花之路。在山东平邑、临沂等地考察时,他仔细询问金银花的种植、生长和收入情况,当地的一个种植户告诉他,种金银花一亩地基本上能收入一万五六,就是懒人懒种,一亩地也能收入七八千。他们在交易市场了解金银花的价格和销售情况,发现收花的比卖花的还多,销路不用愁。
在辗转山东、湖南、河北、河南四省,奔波数千公里,最终他下定决心,要把“金银花”带回闫家村。
2011年,他花15000元从山东购5000颗金银花苗,自己先载种了12亩。结果3月种下,5月就开了花,短短45天,一亩地就收入900多元,王春颜很兴奋:“这比种庄稼强多了。”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种植金银花不到半年,他全身的浮肿居然消退了,去医院复查,肝硬化竟然好了。他把自己种的金银花拿去药检,结果显示,主要有效药理成分绿原酸的含量是国家标准的四倍多,说明本地非常适合种金银花,属金银花的优生区。
从此,王春颜便与金银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自我发展到带富一方
“金银花有这么好的收益,不如拿手里这点钱帮全村发展这个产业,让乡亲们都种上,都过上好日子,自己这辈子也没白活。”2012年下半年,被推选为村主任的王春颜想到村里的乡亲们祖祖辈辈守着这片贫瘠的土地,过着恓惶的日子时,他萌发了动员全村人跟他一起种金银花的想法。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王春颜想象的这么顺利。“农村的事太难干了,你只要想给村里办点事,一些人就会认为村干部又想借此捞点啥好处,为了发展这个产业,我把人的脸都看扎了、话都回扎了。”
群众没人听,怎么办?他便动员村里的党员骨干和自己一起先种,给群众做个示范。2013年,王春颜和当时的村支书、几个村支委、几名党员骨干先种了66亩,当年每亩就挣了2000元,这更坚定了王春颜在村里发展这个产业的决心。
他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一次一次地跑,一遍一遍地说,冷板凳没少坐,风凉话没少听。村民说家里没劳力没人管,王春颜说“我帮你种帮你管”;村民担心不懂技术、种不好,王春颜说“我手把手教你”;村民说没钱买苗子,王春颜说“苗子免费送”;村民嫌给的苗子小,王春颜把自己地里的大苗子雇人挖出来给他栽上;村民担心种上以后收益不好,王春颜说“我出钱,每种一亩补150元,连补三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2014年底,闫家村金银花的种植面积达到了300多亩。为了扩大面积、提升效益,带领更多的贫困户脱贫,王春颜牵头成立了裕康金银花合作社,还办起了金银花茶厂,一年收入能达到200多万元。
2015年,王春颜当选闫家村党支部书记,他的金银花梦依旧在执着地延续着。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骨干,继续扩大种植面积,通过土地流转建起了26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和100亩苗木培育基地,成立了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把自己的茶厂也低价盘给了村集体,单茶厂一项,能为村集体每年带来20多万元的收入。
到2018年底,闫家村金银花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3700亩,全村金银花和苗木的销售收入突破1000万元,村集体收入也达到160多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花”“幸福花”。
目前,闫家村所在的尧山镇产业联合党委涉及的7个村连片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渭北旱腰带上,东起合阳、澄城,西到蒲城、耀州、富平,金银花的种植面积已达到近6万亩。
从扩大面积到提质增效
产业规模扩大了,效益也上来了,村民们的腰包也渐渐鼓起来了,但王春颜的金银花产业梦并没有停止,他的目光更高、更长远。
为了提升金银花的产量、质量、销量和效益,他带领全村人在“种”上下功夫——他跑山东、跑河南、跑河北,经过反复对比,引进了最适宜在闫家村种植的品种,一年能开5茬花,使金银花的产量大幅提高。同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成立金银花专家工作站,培育出金银花新品种“秦花7号”。
在“管”上想办法,他给村上打了6眼深水井,改善了水肥条件,让金银花喝上了矿泉水,摸索出开花前喷洒农药的办法,既有效防治了病虫害,又确保了产品无污染。在“销”上铆足劲,他联系多家制药厂、王老吉和加多宝的指定供应商,签订供货协议。他跑陕南、跑陕北、跑甘肃,宣传推广金银花种植,结果是村里的金银花苗木一直供不应求。在“效”上做文章,为了延长产业链、推进标准化种植,他跑项目、跑资金,组建了村集体合作社、建起了标准化种植基地和苗木培育基地。
为了提升产品附加值,他跑院校、跑企业,研制出4个品种的系列金银花茶,开发了金银花饮品、香皂、沐浴露、面膜等深加工产品,通过电商打入市场。在促产业升级的同时,他又开始谋转型,把目光瞄向了金银花产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上,2019年建成金银花农产学研展销服务中心。
对王春颜来说,他的“家”就是闫家村,他的“业”就是这片盛开金银花的土地。挨了家人多少埋怨,他记不清;给村里贴了多少钱,他也算不清。“只要全村都能过上好日子,我就知足了。”王春颜常说:“想当个好干部,就不要怕吃亏、落埋怨,怕这怕那,就不要当村干部。”
“莫说农家无宝玉,遍地花开是金银。”如今,闫家村的金银花开满了旱塬,形成了一道如画的生态景观。人富裕了、村子美了、路变宽了、路灯亮了,人们的幸福指数也提高了,闫家村正在王春颜的带领下乘风破浪奔小康。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明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