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枣儿红呀相枣儿圆,阎良的相枣真格惹人羨,好像那灯笼呀红艳艳的闪,又像那玛瑙呀滴溜溜的圆……”
科技赋能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阎良区坚持把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作为服务疫后经济复兴的重点,以“百城百园”行动为契机,立足资源优势,以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落地开花,引导阎良相枣产业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一幅欣欣向荣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作为阎良久负盛名的特色农产品,相枣的得名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据称,阎良曾为秦国名相甘罗的封地,遇荒年甘罗赈灾至此,见石川河河谷两岸唯余枣树硕果累累,遂招灾民食而果腹,后世念相爷恩,故取名“相枣”。
传说虽不可考,但阎良枣树种植传统却延续千年,辖区内百年以上的古枣树4300多株,其中树龄最长的已有上千年历史,依旧蓬勃。
陕西作为中国红枣的重要产区之一,2011年产量达70.29万吨,占全国产量的27.7%。阎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全年有200天以上的无霜期,石川河冲积出肥沃的黄褐土,带来充沛的清洁水源,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滋养出阎良相枣沉稳甘甜的独特品性。
阎良相枣栽培历史悠久,每年9月下旬成熟,属中晚熟品种,有皮薄肉厚、个大核小、汁多味甜等特点,既宜鲜食也可制干。枣干外观光亮、果形饱满,富有弹性,深受消费者青睐。阎良相枣于2008年获得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并取得杨凌农高会“后稷奖”、绿博会“畅销奖”、“中国名果”等多项殊誉。
近年来,在苹果、柑橘等大宗水果增势趋缓的情况下,枣树的比较收益稳步提高,枣产业蓬勃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阎良发挥区域内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结合区内农业科技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布局实际情况,突出打造阎良相枣这一“地理名片”,实现农业的创新驱动发展。
从最初的粗放型靠天吃饭,到全程农业标准化种植栽培,再到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的精细化管理,阎良枣农积极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教授合作,通过尝试探索,走上了以绿色技术保驾护航的产业化道路。
相枣种植、管理到收获,都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全程无污染、无添加、无残留。一系列提质增效措施,使阎良相枣的产量和品质得到明显提升。目前,阎良区相枣种植面积已达到1000公顷,年产量3万吨,形成了以阎良为核心的阎良相枣生产基地,在果园管理规范、生产技术水平及新品种推广方面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枣农的种植热情也推动相枣加工端的快速壮大。阎良积极引进枣果智能化烘干设备,烘干后枣果耐储存、好运输,枣果能按大小均匀分开、自动分拣,提高了枣果的销售品质。
“要想富,栽枣树”,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相枣的“甜头”,枣树也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每年可为农民创收3000元以上。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振兴,阎良立足本地资源,推动相枣品种良种化、良种区域化、管理园艺化、保鲜制干技术化的发展模式,相枣产业链正在逐步扩大,成为阎良发展的支柱产业。在振兴乡村的伟大蓝图上,底蕴深厚的阎良相枣硕果飘香,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