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立春之日。在这喜乐祥和、流光溢彩的夜晚,奥运主火炬继2008年之后,再次在鸟巢燃起。至此,北京成为全球唯一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
这是一场浪漫、唯美、温暖的冰雪盛会。在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彰显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生动诠释奥林匹克精神;“燕山雪花大如席”的雪花台,传递了“更团结”的理念……
从夏到冬,14年时光流转不过转瞬之间,在两簇奥运圣火的时空对望中,北京之诺为世界呈现的精彩,不只是一个城市的多元魅力和华丽转身,还有一个国家更加自信开放的发展之履;冰雪之约带给国人的荣耀,也不仅是一个体育大国的竞技攀峰,更是对世界冬季运动版图的全新描绘。
正如在冬奥会开幕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说,“我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它带动了冰雪经济的发展。我并不在意这一次中国运动员拿几块金牌奖牌,我更在意它给我们今后注入的动力和活力。”
冬奥梦交织中国梦,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在“一起向未来”的宏伟乐章中,一幅精彩无限、美妙动人的冰雪画卷在神州大地迤逦铺开,一个更加从容、更加自信的中国,正豪情满怀地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一)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以辩证的视角,明晰了冰雪资源巨大而独特的多维价值,拓展和深化了“两山论”的内涵
2018年9月26日,水天一色、湖面如镜的查干湖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正在吉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前往查干湖了解生态保护情况。
“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在与渔场职工亲切交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这是总书记继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黑龙江省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之后,再次强调“冰天雪地”的独特价值,这对于人们重新认识冰雪资源、发展冰雪经济、弘扬冰雪文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冬奥会开幕式上,美轮美奂的冰雪文化表演,让我们对冰雪资源产生新的认识。
曾几何时,“冰天雪地”一度是“穷山恶水”的代名词。在天寒地坼、冷寂荒蛮的环境里,所有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似乎都被死死地封冻了。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更深一层。地球上没有一块土地是无用的,中国地域辽阔、生态多样,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种地形地貌都有。无论哪种资源形态,都具有巨大而独特的多维价值。
正是基于这一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内涵丰富,饱含哲学智慧和辩证思维,深刻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统一关系,明晰了“冰天雪地”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为我们重新认识和利用冰天雪地所蕴含的潜在价值指明了方向。
朴素的话语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光芒。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大论断,揭示了发展冰雪经济与保护冰雪生态的有机统一关系,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化和拓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
思路一变天地宽。在“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曾经被视为生存劣势的“冰天雪地”,如今成为一种独特的资源优势。越来越多的地区,通过发展冰雪产业,化白雪为“白金”,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康庄大路。
(二)
冰雪之约,中国之诺。“三亿人上冰雪”从郑重承诺变为生动现实,一股冰雪热潮在神州大地兴起,冰雪产业展现蓬勃活力
中国是冰雪大国,然而长期以来,受地域和季节的限制,只有东三省等为数不多的省份,具有冰雪运动传统和冰雪产业基础。“冰雪运动不进山海关”是对这一状况的精准概括。
为了带动广大群众参与冰雪运动,促进冰雪产业发展,释放冰雪经济红利,重树冰雪文化自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申办和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重大战略性部署。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同巴赫主席在索契深谈时,娓娓讲述冬奥之于中国人民的意义:“在中国,冰雪运动不进山海关。如果冰雪项目能在关内推广,预计可以带动两三亿人参与,由此点燃中国冰雪运动的火炬。”
正是这一宏伟设想,深深打动了巴赫,也打动了国际社会,为北京申冬奥成功起到关键作用。
冰雪之约,中国之诺。申冬奥成功的7年来,“不进山海关”的冰雪运动,大踏步“南展西扩东进”,实现全国覆盖、四季运营,冰雪产业的地位愈发重要。
从东北雪乡到华北平原,从北疆雪山到东南沿海,从城市到乡村,从户外到室内,男女老少尽情享受着滑雪橇、溜冰车、打冰坨、推冰壶等冰雪运动的乐趣,在银装素裹的世界里上演“冰雪奇缘”。
据北京冬奥组委发布的数据显示,自冬奥会申办成功至2021年10月,全国居民参与过冰雪运动的人数为3.46亿人,冰雪运动参与率24.56%。“让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庄严承诺,已经变成生动的现实。
冰雪世界,魅力无限。随着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突破1.2万美元,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冰雪旅游和冰雪运动,“冷资源”变成“热产业”,具备坚实的群众基础。
带动广大群众参与冰雪运动,促进冰雪产业发展,是北京冬奥会带来的最大经济效益。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近年来,冰雪旅游人数及收入金额均呈现增长趋势;预计到2025年,我国冰雪旅游人次将超过5亿人次,收入将超过1.1万亿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就像是一个弹射器,可以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飞跃式发展;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办过之后就成了“寂静的山林”。
相信不远的将来,籍借北京冬奥会的东风,冰雪运动将变得更加流行,冰雪产业也将展现更多活力。
(三)
不断打通“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使冰雪经济成为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一般来说,冰天雪地的地方,多是欠发达地区。在这些地区发展冰雪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说,冰雪经济是这些地区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的关键变量,对于补齐发展短腿,乃至实现弯道超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大雪封山的贫困县到如今每5个当地人就有1人捧起“雪饭碗”的冰雪之城,张家口崇礼区,因冬奥改变了命运,生动诠释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硬道理。
“冷冰雪”所发挥的作用,不局限于欠发达地区,其能量也不仅仅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冰雪经济蕴含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将成为新发展阶段拉动我国,特别是冰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引擎。
冰雪经济刺激消费,为国内大循环格局注入强劲动能。“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不仅让众多此前对冰雪活动不了解的人们加入其中、爱上冰雪运动,带来冰雪旅游人次的激增,还促进了南北互联、四季持续的国内大循环格局。将冰雪经济融入双循环格局,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冰雪经济连通城乡,为推进城乡融合打开崭新窗口。一方面,具有冰雪资源的城郊农村,开展冰雪运动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冰雪游品类,举办冰雪竞技赛事,与城市交通、餐饮、娱乐等产业形成良好互动,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活力。另一方面,广大市民怀揣着奔赴冰雪世界的梦想,购买各种冰雪装备,利用节假日到城郊、乡野等滑雪场地体验冰雪运动的乐趣,促进了乡村消费,搞活了乡村经济。
冰雪经济可塑性强,成为经济社会均衡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冰雪经济不一定多么“高大上”,只要有河有湖,有冰有雪,就能播下冰雪经济的种子。广袤乡村地区多河湖沟渠,一到冬天就化身天然的溜冰场。一双简易滑冰鞋、一辆手工冰车子、一个小小冰陀螺,简单而传统的用具,在这里派上了大用场,足以激发人们玩冰弄雪的热情,催生出一种具有较大市场韧性的冰雪经济,不断提升区域和人群发展的均衡性。
方兴未艾的冰雪经济,和几年前蓬勃兴起的乡村旅游一样,将成为搅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
(四)
籍此一片小小的雪花,冰雪文化不仅书写了新时代的中国自信、中国故事,也为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搭建了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人民“一起向未来”贡献了冰雪力量
戴上白色的头盔,穿上亮黄色的雪服,今年冬季,46岁的北京延庆农民李艳霞忙活完孩子的午饭,就直奔滑雪场:“从山顶上滑下来,耳畔全是呼呼的风声,全世界只有冰雪与自己……”
借着冬奥会的契机,越来越多的人像李艳霞一样投入冰与雪的怀抱。时下中国,履冰踏雪,蔚然成风。冰雪运动正告别曾经的“小众”和“冷门”,逐渐成为时尚和流行,成为中国人全新的生活方式。
冰雪在中国掀起的文化热潮,并非只是当下,其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的烙印源远流长。鲜有人知的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滑雪运动起源于中国。
2005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新疆阿勒泰地区一处岩壁中发现了距今上万年的古人滑雪狩猎岩画,证实了阿勒泰地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滑雪发源地。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与冰雪为伴,在冰雪中求生存、求发展,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包括冰雪体育、冰雪交通、冰雪生产、冰雪饮食、冰雪生态在内的冰雪文化,冬捕、冬猎、爬犁、冰嬉、冰灯等传统民俗项目流传至今,展现出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中国古代文化中就有许多关于冰雪的故事,从程门立雪到映雪读书,不仅颇具教育意义而流传于世,更成为后世冰雪诗词、冰雪绘画、冰嬉表演的创作源泉与题材。兼容并包,和而不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各个地域、各个族群文化自信的基础上。重树冰雪文化自信,有利于增进民族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农耕文明,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造型融入中国元素的场馆“冰玉环”“雪如意”,脱胎于书法艺术的会徽“冬梦”,灵感取自古代同心圆玉璧的奖牌……冬奥会交融中国文化,激发出令人赞叹的“中国式浪漫”,彰显着文化自信的中国风采。
“双奥之城”北京在办奥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理念,不仅赋予了传统冰雪文化更新、更丰富的时代内涵,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展示我国新发展理念的瞭望窗口。
既是体育盛会,也是文化盛宴;因文化而有形,因文化而长存。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说的那样,北京冬奥会“打开了新纪元”。籍此一片小小的雪花,冰雪文化不仅书写了新时代的中国自信、中国故事,也为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搭建了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人民“一起向未来”贡献了冰雪力量。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红军东渡黄河,在陕西清涧县袁家沟侦查渡口情况时,天降大雪。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长城内外,白雪皑皑;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毛泽东同志见此情景,有感而发,写下了彪炳千古的《沁园春·雪》。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如今,洋溢着万丈革命豪情的皑皑白雪,经过时空的转换,飘扬在新时代的天空中,精心妆点着神州的大好河山,点亮了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乘着北京冬奥会的东风,“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会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深入到更普遍的人群。届时,源远流长、与时俱进的冰雪文化将为新时代中国梦的腾飞留下最深沉的注脚。
|